夏正俊研究员发表《大豆生育期及光周期反应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综述文章,阐释大豆生育期基因克隆所取得的重要进展
自1920年代二位美国学者Garner和Allard以大豆等作物为材料发现光周期现象近百年来,光周期现象在模式作物拟南芥及水稻中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进展,但在在大豆研究中总体较为缓慢,主要原因为大豆中控制光周期反应及生育期的相关基因未能克隆出来。
随着基因组技术的成熟,近年来相关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此,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分子育种组夏正俊研究员作为第一与通讯作者在植物系统进化杂志(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DOI 10.1007/s00606-012-0628-2)上发表了“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genes controlling flowering time, maturity, and photoperiod response in soybean”(大豆生育期及光周期反应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综述文章。
该文重点介绍了大豆生育期基因的克隆方面所取得的进展。通过遗传学方法已明确的大豆生育期位点E1至E8及J等位点,其中E1、E3、E4及E7与大豆光周期反应密切相关。其中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大豆分子育种团队与国外研究者进行相关合作,完成了对大豆几个主要生育期基因E1、E2、E3、E4的克隆,特别是大豆生育期基因E1的研究进展,该方面的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拉开了序幕,同时为今后进一步利用该方面基础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同时,还研究明确了大豆中存在与拟南芥成花素Flowering Locus T( FT)的二个同源基因对大豆的开花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综述文章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同时指出的今后的研究方向及研究课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翟红、刘宝辉、孔凡江、袁晓辉、吴红艳,及加拿大本领域的著名学者E R Cober及日本的原田久也教授等为该文的共同作者。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