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根系活动与土壤相互作用的生态学机制”项目获得黑龙江省科技奖一等奖
我所以韩晓增研究员为首的科学家完成的“大豆根系活动与土壤相互作用的生态学机制”项目获得2015年度黑龙江省科技奖一等奖。该项目针对大豆-玉米轮作茬口问题进行的大豆肥田理论的创新性研究。主要研究在大豆根系和土壤相互作用下,土壤原生颗粒和次生颗粒形成水稳性团聚体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大豆根系改变土壤物理结构的机理,以及大豆根系释放氮素和富集土壤养分的机制;针对大豆重迎茬减产问题而进行的大豆根系活动和土壤相互作用的生态学理论的创新性研究。基于大豆根系生长发育所形成的根际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土壤有害生物链和食物网特征,研究大豆连作条件下大豆根腐病和大豆胞囊线虫的发病机制以及如何进行生物防治;研究土著大豆根瘤菌的丰度、多样性及大豆固氮能力受大豆根系的影响机制,以及长期施用氮肥和有机肥对土著大豆根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机制,量化大豆根瘤菌结瘤固氮能力与土壤氮素浓度的关系。该项目创新点是:阐明大豆根土相互作用过程中真菌菌丝在土壤团聚体形成中的捆绑缠绕作用机理;揭示大豆根毛和真菌代谢产物在土壤原生颗粒和次生颗粒团聚过程中的胶结作用机制;明确大豆根系富集养分过程。证明了尖孢镰孢菌是决定大豆根腐病发病强度的关键菌;揭示了大豆根系调节根瘤菌群落结构的主导作用,并发现1株新的大豆根瘤菌菌种;找到了化肥氮用量与根瘤菌功能呈负相关的量化关系。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对当前我国倡导的耕地轮作休闲种植制度来说,是一项前瞻性研究成果,对解决黑龙江省玉米大豆轮作方面起到了重要理论支撑作用。该成果通过会议和报告的形式向黑龙江省领导建议节肥节药和实行大豆轮作方面的技术对策,多次为农业部有关领导调研提供试验示范现场和提出咨询意见和咨询报告。根据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在黑龙江省北部实行大豆-大豆-玉米的轮作模式,中部实行大豆-玉米轮作模式,南部实行玉米-玉米-大豆的轮作模式,在轮作模式基础上,融入了组合耕作体系。同时在轮作条件下对大豆实行减量化施肥技术。通过轮作和保护性耕作组合,达到了减肥减药和秸秆还田的目的。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