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理所在大豆孢囊线虫诱导大豆RNA甲基化以增强大豆防御反应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大豆孢囊线虫(SCN,Heterodera glycines)是全球范围内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N6-甲基腺苷(m6A)表观遗传修饰作为RNA水平上的重要调控机制,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物过程,在植物抗病和感病反应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关于病原物侵染过程中抗病和感病品种的m6A甲基化修饰发生了怎样的动态变化,以及这种修饰反过来怎样影响植物的防御反应,均尚不清楚。
近日,东北地理所农田有害生物学科组李春杰研究团队采用先进的m6A测序和RNA测序技术,探讨了m6A修饰对基因表达和植物防御反应的影响。通过对大豆高抗品种和高感品种的对比研究,明确了m6A甲基化在大豆孢囊线虫病抗感基因型中的分布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大豆孢囊线虫侵染高抗品种后,上调和下调差异m6A峰(DMPs)的比例是1:22(205:4495);而在感病品种中,其比例接近1:1(1662:1774)(图1)。该结果说明SCN的4号生理小种侵染抗病种质后能够抑制大豆m6A甲基化修饰。结合转录组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EGs)发现,关键的抗性和防御相关基因显示出上调表达和甲基化被抑制,包括抗性R基因、受体激酶和转录因子等重要调控元件。相反,在高感品种中,与感病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且甲基化减少,包括霉菌位点O样蛋白(MLO)和影响防御机制的调控元件。通过对重叠的DMPs/DEGs基因的GO/KEGG富集分析,结合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构建了抗病反应中的关键调控网络模型(图2)。在抗病品种中,有19个DMPs/DEGs互作,而感病品种中只有6个DMPs/DEGs互作。在抗病反应中,SCN侵染抑制了甲基化反应,却促进了与细胞受体激酶相关基因和抗性基因的表达。该调控网络模型(图2)揭示了SCN侵染能够抑制大豆m6A甲基化修饰,从而提高SCN防御相关膜受体和抗性基因的表达。甲基化模式与基因表达之间的动态相关性进一步解释了大豆对SCN的抗感机制。此外,研究还揭示了m6A修饰、可变剪接、microRNA和基因调控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可能共同调控大豆的抗感反应。以上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植物-线虫互作机制,还为开发新的线虫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图1 抗感大豆品种在SCN侵染3d后的m6A甲基化峰(DMPs)和基因表达(DEGs)的差异
图2 SCN侵染的细胞反应与防御基因相关的蛋白质-蛋白质互作模型
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农林科学期刊《Phytopathology》上,东北地理所已毕业博士研究生秦瑞峰为论文第一作者,项目正高级工程师李春杰和特聘研究员王从丽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XDA24010307)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272501)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Ruifeng Qin, Minghui Huang, Ye Jiang, Dan Jiang, Doudou Chang, Yifan Xie, Yuewen Dou, Lili Wu, Liuli Wei, Mingze Wang, Zhongyan Tian, Chunjie Li,* Congli Wang*. N6-Methyladenosine (m6A) Sequencing Reveals Heterodera glycines-Induced Dynamic Methylation Promoting Soybean Defense. Phytopathology, 2024, 114:1612-1625.
论文链接: https://apsjournals.apsnet.org/doi/10.1094/PHYTO-12-23-0474-R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