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株型大豆新种质”田间鉴评会在哈尔滨举办
“理想株型”是大豆实现产量突破的表型基础。不同的育种专家对理想株型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株型紧凑、节多、荚密、叶片分布合理、能最大限度让叶片接受阳光的照射是育种家们的共识。大豆单株叶片的空间分布特点决定了群体光合效能,在种植密度加大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避免遮挡,让光能够高效的分配到叶片上提高群体光合效率是提升群体产量的需要。
东北地理所特聘研究员刘宝辉科研团队一直致力于理想株型大豆品种的设计与培育,通过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合作,采用多性状联合亲本组配和分子模块化育种技术,成功创制出具有紧凑株型、多节多荚等特性的新种质。这些新种质的豆苗早期叶夹角大,后期夹角小,叶片上举,成苗叶片部分下坡上挺,整株叶片均匀分布,株型近塔型,叶片间避免遮挡,可最大限度地捕获光能提高光合效率。
8月20日,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早熟高产、理想株型及一级抗旱种质创制”任务(2021YFD1201101-02)中理想株型大豆种质进行了田间鉴评。专家组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王曙明研究员任组长,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王广金研究员为副组长,成员有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栾晓燕、高明杰、张太忠。本次鉴评旨在评价最新育成的理想株型大豆新种质。
大豆育种专家杜维广研究员对最新育成的理想株型大豆新种质进行总体介绍。专家组成员采用随机取样方法,三次重复,每个样本为2 m2,从中连续调查10株。调查项目包括密度、结荚习性、植株高度、主茎节数、有效节数、叶片分布与株型特征。经专家组调查:中牡259、中牡261和中牡260三份种质叶片分布均为下坡上挺,近塔型,主茎节数和有效节数与对照品种相比分别增加了2-3节和1-2节。专家组经充分讨论,一致认为上述三份种质为理想株型新种质。建议继续参加各级产量鉴定等试验,尽快育成理想株型新品种,以期在大豆生产中实现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适应性。
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牵头单位管理人代表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徐鹏飞,东北地理所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与财务处处长刘俊杰、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学科组组长翟红参加了本次鉴评会。
附件下载: